校準加熱系統,修正溫度偏差
先用標準溫度計或設備自帶校準功能,檢測加熱腔實際溫度是否與設定溫度一致(允許誤差 ±1℃)。若溫度偏高(如設定 230℃實際 245℃),需聯系售后調整溫控模塊;若局部溫度不均(如加熱腔上下溫差超 5℃),檢查加熱管是否老化,及時更換損壞部件。
優化樣品預處理與填充方式
確保樣品干燥(含水量需≤0.1%,尤其對 PA、PC 等吸濕性材料),可提前用烘箱(如 80℃烘干 2 小時)去除水分,避免加熱時水分蒸發導致樣品碳化;填充樣品時需緩慢壓實,避免樣品與加熱腔壁之間留有空氣,防止局部過熱碳化。
嚴格控制樣品滯留時間
樣品放入加熱腔后,需按標準規定的 “恒溫時間"(如塑料類通常 5-10 分鐘)等待熔融,不可隨意延長。若恒溫時間過長(如超過 20 分鐘),高分子材料易發生熱降解碳化;測試結束后,需立即用清理桿清除殘留樣品,避免冷卻后粘連在腔壁,下次加熱時引發二次碳化。
排查負載砝碼:檢查砝碼是否超重(如誤將 5kg 砝碼當作 2.16kg 使用),或砝碼表面附著油污、雜質導致實際重量增加,需清潔砝碼并確認規格與測試標準匹配(如 ASTM D1238 標準中,不同材料對應不同負載)。
?檢查口模尺寸:口模內徑是否磨損變大(標準口模內徑通常為 2.095mm 或 1.18mm),可用千分尺測量,若磨損超 0.01mm,需更換新口模,避免因口模過粗導致熔體流出速度加快。
確認加熱溫度:若溫度未達到樣品熔融溫度(如 PP 測試需 190℃,實際僅 170℃),熔體流動性差,流速會變慢。需重新校準溫控系統,確保加熱腔溫度穩定在標準要求的溫度點。
檢查樣品純度:樣品中若混入雜質(如其他牌號塑料、灰塵),會增加熔體粘度,導致流速減慢。需確保樣品純度≥99%,測試前用篩網過濾雜質,或選擇新批次樣品重新測試。
清理口模堵塞:口模內部若有殘留的固化樣品(如上次測試后未清理干凈),會堵塞流道,導致熔體流出受阻,流速變慢。可用專用清理絲(匹配口模內徑)通入口模,或用丙酮浸泡口模(常溫浸泡 30 分鐘),溶解殘留樣品后清理干凈。
定期維護設備:每周清潔加熱腔、口模和砝碼,每月校準溫度和負載壓力,每季度檢查加熱管、傳感器是否正常,減少因設備狀態不佳引發的操作難題。
嚴格遵循標準流程:不同材料(如塑料、橡膠、纖維)需按對應的測試標準(如 ISO 1133、ASTM D1238)設定參數,不可隨意更改溫度、負載、恒溫時間等關鍵條件,確保測試條件與樣品特性匹配。
上一篇 : 熱變形維卡軟化點測定儀升溫速率:會給測試結果帶來哪些影響?
下一篇 : 有哪些產品需要進行可靠性環境檢測?